人文 | 明德至善 人文贯通 ——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教育概要
南京医科大学
具有85年办学历史的南京医科大学,秉承博学至精-明德至善的校训精神,坚守医学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,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,课内与课外相结合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、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全过程全方位的开展了医学人文教育,受到教育部医学人文教指委和国内外同行及社会的好评。全校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部门和单位有:研究生院、教务处、学工处、团委、医学模拟教育中心等部门,全校19家学院、26家附属医院、50余家教学医院等单位,共有专职和兼职人员多达300余人;学校还成立了5个研究机构:医学人文研究院、人文医学协同创新中心,医患沟通研究中心,医学史研究中心,生命伦理和法研究中心,开展医学人文研究和学科建设。大家同心同德,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。
<<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>>
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
一、教材建设牵全局
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总纲,医学人文教育亟待教材建设引路。2003年学校主编全国首部《医患沟通学》教材,之后相继被评为“十一五”和“十二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卫健委“十三五”规划教材,主编国家医学数字教材《医患沟通》;主编“十二五”国家规划教材《医学伦理学》,主编江苏省“十三五”高校重点教材《临床思维导引》和《医事法学》; 主编《医学伦理学》(英文版);主编卫健委研究生规划教材《医患沟通》(进展中)。系列化的教材有力推动了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。
主编教材
二、课程建设抓重点
课程建设是医学人文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的必由之路。医学人文学系是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专业单位,现有医学伦理学、卫生法学、医患沟通学、医学史与汉语言文化四个课程组,承担了全校医学人文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,承担《医学导论》等15门人文必修课程,5门选修课程,授课对象包括全校本科生、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。在高质量医学人文课程的基础上,学校建设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(慕课)《医患沟通》,建成了全国医学院校研究生联盟慕课《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》,对全社会开放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《医患沟通的共知共享》等。
课程建设
三、教学改革强质量
在教学方法改革上,探索出了四种教学模式,即针对《医患沟通学》的情境与实践教学模式,针对《医学伦理学》自主式教学模式,针对《卫生法学》的案例研究式教学模式,针对《对外汉语》的扶助性教学法;在慕课教学中,探索了与之对应的翻转课堂教学。
考核方法改革卓有成效。将医患沟通技能和人文关怀融入临床客观结构化考核(OSCE) ,有效实施医患沟通技能考核和人文关怀的评价。在我校传统的实习中期教学检查中,应用标准化病人(SP)实施情景模拟考核,有效的促进了下半年的实习教学质量提高。该部分研究形成方案《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技能OSCE毕业考核》及视频。
医患沟通模拟训练
四、教育研究拓未来
教育教学研究方面,通过相关研究,界定了医学生医学人文能力的内涵,探索出了加强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教育,培养医疗实践中人文感知与践行能力,有效地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,多途径实施校园文化活动,提高社会适应能力,能够展现医学人文精神的卓越医学人才的有效路径。具体内容是:
1.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的认知分析问题能力。即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内容;以志友遗体捐献为内容的“医学伦理教育馆”,纪念和宣传遗体志愿捐献者的公益性网站“厚德园”;蕴含医学人文的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课程“PBL”案例。
2.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的基本实践能力。即制定并实施早期临床实践方案,在临床医学一年级实施必修实践课程,学生对医院、医护人员、患者及社会的现实环境有了相当直观的了解和观察,医学人文意识得到明显强化。开展了寒暑假社会实践及校园人文活动方案,研制了临床实训中医学人文技能训练方案。
3.研发了学生医学人文能力评价标准。标准下设3个一级指标,10个二级指标,55个三级指标,165个量表条目。
德馨楼
总之,南京医科大学的医学人文教育已经基本教育理念人文化、教育体系整体化、实践手段现代化、教育内容多样化、教育形式特色化,构建了医学人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平台。
图文 / 南京医科大学
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—完—